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杂家文苑

陈迅工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[原] 银杏蔡伦井 桂阳文化园  

2017-12-01 20:12:34|  分类: 外 地 旅 游 [原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[] 银杏蔡伦井 桂阳文化园

陈迅工/文图 20171201

1129周三,靓老虎户外一行5人,前往湘南郴州的桂阳,细雨中观银杏,听落叶,访蔡伦,赏仿古建筑,品汉唐文化,满载而归,谨录记之。

早上7点半,老虎、北国、迎客、京花、迅工五君子,自老市区小岛出发,向北入湖南郴州境,约3小时车程到达桂阳县城。冒着纷纷细雨,先到我华夏造纸发明者蔡伦井遗址前瞻仰,然后在聚馥楼品尝粉蒸肉,午餐后驱车前往银杏林游览,然后又到正在施工中的桂阳文化园,赏仿古建筑,品汉唐文化,下午16点启程回返。尽管细雨连绵,兴致依然不减。别有风味的铺金银杏林,底蕴深厚的仿古建筑群,让我们大饱眼福。对融入园林和雕塑艺术的仿古建筑,敝人以为,只要有历史渊源,有文化底蕴,老百姓能够享受到,管它谁出线,有比没有好。你说呢?

据介绍,素有“楚南名区,汉初古郡”“三湘屏藩,两广管匙”之称的桂阳,蕴含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,自秦末汉初设郡至今,包括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发明者蔡伦、革命烈士欧阳海等,名人众多。三国时期的赵云曾在桂阳做了三年太守,三国演义第52回写的就是赵子龙计取桂阳的故事。桂阳古郡城通过环湖游道将一湖一城一园有机结合。所有仿古建筑,集中展示出桂阳两千多年以来的历史文化。文化园主体部分规划为蓉湖水景、先秦文化、汉代文化、唐宋文化、明清文化,各文化区确定不同的主题,每个主题都由一些园林、雕塑构成。今天,古郡城主体建筑工程基本完工,规模初现。

我们的行程原本没有文化园的游览计划,只是午餐时听当地人说起。一临近文化园区,我们首先就被壮观的牌坊大门所吸引。沿着神农湖向里走,过桥登梯,于文昌楼栏杆俯瞰,仿古建筑群一览无余。穿梭于亭台楼阁、桥栈水榭之间,文化园牌坊、神农湖栈道、芙蓉亭、桂花亭、帝母亭、炎帝雕像、古郡文化墙、古寨堡、永济桥、惠政桥、文昌阁……每一处,每一个建筑,都彰显出独特的地域文化,叙述着久远的故事。比如园中的永济桥,俗称七拱桥,原建于明代万历年间,当年太平军翼王石达开曾在此激战。桂阳古域也是炎帝神农教民耕作,发明耒耜之地。央视国家地理频道《走遍中国》的《郴州·寻访炎帝神农氏》提到:“在这里开创了人类早期的农耕生活”。

走进桂阳茶厂兼畜禽场内,这密密的银杏林,只见树上覆盖着繁盛的黄叶,树下青黄相间抹出秋的灿烂。秋风里,一些叶子在枝头摇头晃脑,似乎向我们招手;另一些似一只只金色的蝴蝶翻飞,似乎向我们致意。如果要问此处的银杏林有何特色,我以为可以用12个字概括:树上落叶纷飞,树下金黄满地。仿若绚烂油彩画,犹如披上黄金甲。从古到今,银杏树备受世人的钟爱。苏东坡当年有联句称赞银杏:“四壁峰山满目清秀如画,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。”乾隆帝也曾作诗:“古柯不计数人围,叶茂枝孙绿荫肥,世外沧桑阅如幻,开山大定记依稀。”该诗未必胜过敝人这首:“秀木参天满目艳,落黄漫舞万千娇。可知此叶谁濡染,雨露阳光着意描。”

电脑前浏览照片,回忆起金黄满地的落叶,让人不由得联想起《小楼听雨诗刊》举行的有关《落叶》为主题的诗赋活动。该刊物入选的作品中不乏令人叫好的佳作,现随机选录如下:“卷地金飙烈,漫天彩蝶飘。辞枝归故壤,化土孕新苗。”“寒风紧紧催,飘落渐成堆。已到归根处,何愁化作灰。”“惯与红尘处,春秋吾所主。死生看分明,落下还飞舞。”“莫惜落翩翩,空枝亦自怜。明年重上树,又是好春天。”“碧玉春荣日,黄金秋老时。归身亲大地,不恋最高枝。”“曾引千峰秀,曾拥百卉红,而今挥手去,一路啸秋风。”“双排高树傲秋霜,华盖遮天锦绣廊。落叶尤呈壮观色,碎金路接五云乡。”“春风夏雨发虬枝,树树繁华最可宜。秋老归根重蓄势,来年燕返剪新诗。”……

《小楼听雨诗刊》以《落叶》为主题的诗赋活动中,入选作品里有一首“相伴秋风舞步轻,夕阳涂抹更含情。细听飘落金黄叶,都有微微叹息声。”颇受嘉许,我也同感,尤其是上阕“相伴秋风舞步轻,夕阳涂抹更含情”诗意盎然。但下半阕“细听飘落金黄叶,都有微微叹息声”似显沉闷,过于凄切,敝人将它改为:“金黄叶片齐唱晚,化作春泥又新生。”并评论如下:“?落叶的内心深处,也许就是乐观活泼的。因为他们懂得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,所以坦然地燃烬烬自己,去迎接生命的新世纪。无所谓高风亮节,也无所谓有意拔高。这种悲壮美感,正是我们应该崇尚的。”改后的诗文如下:“相伴秋风舞步轻,夕阳涂抹更含情。金黄叶片齐唱晚,化作春泥又新生。”

银杏蔡伦井,桂阳文化园。雨中听落叶,访古忆前贤。平仄仄平仄,仄平平仄平。仄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如何?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98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